本文以〈以專業建構教會音響〉為題
刊載於《基督教論壇報》3159期,第十一版,2010/3/2-4。
謝祥永
教會音響建構的重要性,完全不亞於教堂建築本身。自從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後,會眾崇拜活動的精神,從以往的「旁觀」模式,轉變為「參與」模式,會眾藉著「唱詩歌」與「聽神的話」的崇拜活動中,從旁觀者變成為參與者。
教會音響的重要
加上建築結構與工法的改變,將過往歌德式、巴洛克式教堂藉著石壁、穹頂來傳導聲音的方式,轉變為以電器音響,來推動喇叭的現代化教會建築。
崇拜模式改變了,彌撒儀式中的詩班歌聲與管風琴,被講員的證道與Bass、鼓、電吉他、電子琴、麥克風、敬拜團給取代了。我們雖緬懷但不可能回到過去,現在的教會崇拜,就是必須使用音響設備來幫助敬拜音樂與講員的證道,讓這些聲音清清楚楚的,傳遞給坐在會堂內的每一位會眾。然而理想是如此,事實卻又不是這麼回事!
君不見有些會堂的音響刺耳,或是聲音震耳欲聾;有些會堂回音之大,彷彿來到中世紀的教堂,根本不知道講員在說什麼;有些會堂的某些位子音效很好,某些位子則很差;有些會堂聲音忽大忽小、雜音叢生。這些現象都存在我們的教會之中,除非我們回到過去的禮儀崇拜,不然讓會眾清楚聽到神的話,是教會必須去努力達成的。
多充實音響知識
但是專業音響工程這個行業不像電腦業,教會中懂電腦的人不少,但專業視聽音響這個領域很封閉,一般人無從瞭解,這是這個行業的弊端,以致於教會缺少專業的協助,沒有可以諮詢的管道,讓教會在建購教會視聽設備的事上充滿無力與挫折。
坊間買的到的音響雜誌都是介紹家庭音響,所介紹的器材不適合用在公共空間,有一些廠牌跨足家用音響與專業音響之間,但以專業的角度來評估,可能還可以有更好的選擇。
教會要建構影音器材,影音同工們必須要對器材建立正確的認知,影視音響器材是科技產品,評量科技產品的標準是正確的規格數據,以及物理的自然律,而不是「感覺」,不是感覺不重要,而是感覺如果超過了物理的合理性,那就叫人無所適從了。
強化音樂素養內涵
舉個例子,國內曾有一本家用音響雜誌介紹一款喇叭,該喇叭的高音單體比低音單體內縮了5公分,也就是說,高音單體跟聆聽者的距離比低音單體多了5公分。該篇的評論員便說:「這款喇叭的設計理念,是在調整高音與低音達到人耳的距離,因為高音的速度快,低音跑得慢,把高音單體稍微後縮,一個快、一個慢,高低音就可以同時達到聆聽者的耳朵了。」
這就是憑感覺在評論,「感覺」起來高音好像比低音的速度快,但是事實上這都是評論員毫無根據、毫無專業素養的臆測。國中生都知道音速與頻率無關,而且若真是如此,那5公分的退縮,還要測量聆聽者與喇叭的「距離」、空氣的「密度」與「溫度」、加上高低音之間的「頻率差」,才能正確計量聆聽者應該坐在距離喇叭多遠的位置,才能真正的彌補頻率不同所帶來的「音速差」。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音響雜誌,我們難道只能吸收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音響知識﹗
如果說音響雜誌的主筆、評論員、專家都這樣不專業的話,那教會要如何有正確的音響知識呢?我不是否定「感覺」與「經驗」,相反的,到了真正專家程度的水準之後,「感覺」與「經驗」反而是極重要的判準依據,但那是「直觀」的審美鑑賞,是主觀的感受,必須建立在深厚的學理背景,以及豐富的音樂素養內涵之下,才能給予個正確且負責任的評論,而且「感覺」是不會違背「科學」的。
另外,器材的工藝完成度也是評定器材的優劣,一個粗製濫造的外表,很難有精緻內涵的表現。最後,品牌的知名度與口碑,也可以讓我們在缺乏上述理解管道時,幫助我們為教會挑選最適用的器材。
要能夠有自主性
國外有許多介紹專業影音器材、音響學、聲學的書刊、雜誌,是我們可以去吸收的。與其聽音響公司業務員的介紹,倒不如自己充實專業知識,進而幫助教會建構完整的音響體系,這是每一位音響同工都要努力的。
要幫助教會在音響購置上有一個理解的管道,知道自己的需求,具備與廠商對話的能力,對器材的廠牌、產地、特性要有基本的認識,對專業音響在空間中的架構設計理念有基本的認知。
到了要實際進行採購時,才可以確定教會需求?知道如何尋找廠商?如何判定廠商優劣?如何審閱估價單?如何簽訂合約書?新建堂工程要注意什麼?如何與建築師、室內設計師溝通?施工時要注意什麼?如何驗收?以及訓練音控同工等。
總之,教會負責音響的同工,不能只會音控,而是能夠有自主性,特別是要建新堂或是要重購音響的教會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